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河西乡勐来村的青山绿水间,阿昌族“织女”赵兴翠的经历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织锦,诉说着勤劳、坚韧与传承的故事。54岁的她,在无数次地织布、抠花间,将经线与纬线巧妙地叠压、交织,用一双巧手在经纬交织中穿梭半生,将岁月、乡情与文化织进每一条织锦中,编织出动人的人生篇章。
为生活而织:在经纬间寻得生存之光
赵兴翠的织锦之路,始于豆蔻年华。那时,母亲的声声教导,织布机的咔嗒声,构成了她青春的主旋律。作为家中的二女儿,赵兴翠早早肩负起生活的重担,却从未放下对织锦技艺的热爱。父亲亲手制作的织布工具,承载着家人的期许,成为她开启织锦人生的珍贵钥匙。在艰苦的生活中,织锦不仅是生存技能,更是赵兴翠心灵的寄托,每一缕丝线都凝结着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年纪稍长,赵兴翠嫁入勐来村委会帕街村民小组,身份的转变没有改变她对织锦的执着。白天干完农活,晚上背着孩子,趁着孩子熟睡的间隙,坐在自己小小的天地里织布。经布、拾扣、抠花……每一道工序都倾注心血,即便耗时一个多月才能完成一件作品,赵兴翠也乐此不疲。为了生计,赵兴翠曾到过硅厂拉料、曾远赴外省打工,但无论生活多么艰难,织锦始终是她心中的明灯。
因热爱而归:在织机前坚守文化与本心
生活的艰辛并未压垮这位坚韧的女性。如今,年过50的赵兴翠一边在家照顾两个孙女,一边种田种地、饲养家禽。清晨送小孙女上学,午后忙着接孙女。即便生活忙碌,织锦仍是她放不下的牵挂。每当夜深人静,孙女安然入睡,赵兴翠便又坐在织布机前,在月光与灯光的交织下,继续编织着岁月的故事。
每年阿昌族的阿露窝罗节,赵兴翠也会用歌声与舞蹈传递对生活的热爱,将织锦与山歌融入自己的生命。说起织锦,赵兴翠的眼里总是放着光亮:“我喜欢织锦,我们寨子里的老人、周边村寨的阿昌族同胞,有时拿着线来找我,让我帮忙做织锦,我是很乐意的,那是他们对我的肯定。”热心的赵兴翠深知,这些织锦不仅是商品,更是阿昌族文化的载体。
以织锦焕彩:在传承中编织美好生活
凭借精湛的手艺,赵兴翠的织锦声名远扬,大伙都纷纷慕名而来。“过段时间,我女儿要筹备婚礼了,想来请兴翠帮忙织一条筒裙。”“明年的阿露窝罗节我想穿一条新的筒裙,我来找兴翠定做一条。”预订的订单经常排到几个月后,大家的认可让赵兴翠很高兴,她骄傲地拿起自己的作品展示道:“这个花样是我独创的,现在已经流行起来了。”
农闲时,赵兴翠会前往德宏州芒市精心挑选心仪的彩线,用以设计独特的织锦款式。因为勤劳肯干,赵兴翠一家的日子越来越好,从原来的小房子搬进了大房子。尽管文化水平不高,但赵兴翠在方寸天地中以自己独到的见解不断创作着织锦,阿昌族的传统服饰在她手中焕发出了独特的魅力。
赵兴翠用一生的时光,在经纬之间编织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。她的故事,是阿昌族女性勤劳坚韧的缩影,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生动写照。那些凝结着她心血的织锦,不仅装点了生活,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,让阿昌族的文化瑰宝在时代的浪潮中熠熠生辉。